近幾年來,90后媽媽成為母嬰領域消費主力。
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90后父母在為寶寶選擇護膚品時,越來越關注天然、、無刺激、功能細分化的產品。
過去一瓶大寶解決寶寶護膚的時代已經不在,母嬰市場也向高端化、細分化、個性化的趨勢凸顯,尤其體現在嬰兒的護膚方面。
消費需求的升級與之對應的是嬰童市場容量的爆發(fā)式增長,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到2021年這5年時間,0-3歲嬰童護理市場的規(guī)模,已經從70億增長至176億元。
今年雙11,上美集團旗下紅色小象品牌聯合丁香醫(yī)生重磅推出聯名禮盒「簡護指南」,通過醫(yī)學專家背書為寶寶肌膚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母嬰品牌頭部大佬“孩子王”也在近公布了上市后的份財報,僅2021年Q3孩子王實現營收21.59億元,同比增長9.21%,總資產已達73.58億元。
定位在天然嬰兒護膚品牌的戴可思也在4年融資7輪近2億。在一眾嬰兒護膚的頭部榜單中,各大品牌都開始紛紛向精細化護膚發(fā)力。
嬰兒精細護膚是趨勢
當形容皮膚狀態(tài)好時,一般會說如嬰兒皮膚一樣細嫩。
這是因為寶寶的皮膚含水量比成人多,看起來又滑又嫩,但與此同時,嬰兒皮膚厚度只有成年人的1/3,角質層薄、角質細胞小、更易受到刺激源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容易使幼兒出現泛紅、濕疹、發(fā)癢等各種皮膚問題。
不僅如此,嬰兒在不同成長階段及不同場景下皮膚狀態(tài)會有所不同,因此每個階段的護膚要求也不一樣。
比如在寶寶剛出生時由于肌膚非常嬌嫩和脆弱,并且天生會自帶肌膚油脂形成皮膚的天然屏障,所以只需要日常的擦拭,并不需要使用輔助產品。
但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寶寶的護膚也要呈現精細化的趨勢。簡單來說,可以分為四類:
一是“分季專護”,根據不同季節(jié)的溫度、濕度存在差異,寶寶肌膚護理要在夏天選擇清爽產品,秋冬干燥選擇保濕產品。
二是“分齡專護”,一般嬰兒需要3年時間皮膚才可以發(fā)育到與成人相同的水平,不同年齡要匹配不同產品,甚至細分到月份。如剛出生時嬰兒皮膚pH值為中性,只需要做保濕、隔離護理,而6個月后,隨著皮膚 pH值下降,寶寶皮膚就需要滋潤、保濕、抗敏等細致呵護。36個月后,皮膚pH值呈弱酸性,除了滋潤保濕還需要清潔、防護。
三是“分肌專護”,幼兒也有敏感肌和干油性膚質等區(qū)別,不同膚質的寶寶要選擇不同產品。使用刺激成分的面霜能有效避免過敏問題;而保濕、控油的寶寶面霜則分別適合干、油性膚質的寶寶肌膚。
四是“分景專護”,在室內寶寶皮膚狀態(tài)較為飽滿,只需要保濕補水,但戶外受到灰塵細菌、紫外線等侵襲,幼兒護膚也需要做防曬處理。
寶寶精細化護膚是大勢所趨,而對于品牌來說,做好嬰兒護膚,是一門專業(yè)的學問。
做嬰幼產品良心應排
今年年初,一則#5月大的孩子變成“大頭娃娃”#的事件登上熱搜,原因是孩子使用了一款護膚幼兒面霜導致出現發(fā)育遲緩、多毛、臉腫等癥狀,經專業(yè)機構檢測后,面霜里含有超標的激素。
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也是繼三鹿奶粉后,又一個因面霜讓寶寶變成大頭娃娃的事件。在消費市場,母嬰賽道雖然前景廣闊,但對于品牌來說,做嬰幼產品除了安全和科學,還要有良心。
早在2012年4月,《兒童(含幼兒)化妝品申報與審評指南》中就已規(guī)定,幼兒化妝品中應少用或不用像香精、著色劑、防腐劑及表面活性劑等對人體有危害的成分;同時產品配方中不宜使用諸如美白、祛斑、去痘、脫毛、止汗、除臭、育發(fā)、染發(fā)、健美、美乳等成分;也不鼓勵使用新技術新材料,如基因技術、納米材料等。
今年以來,國家將兒童化妝品質量安全列為重要的民生問題,且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了兒童化妝品專項檢查工作。
隨著嬰兒護膚行業(yè)門檻的逐步提高,又逢母嬰市場的競爭激烈,越來越多的嬰幼護膚品牌選擇做專業(yè)的細分賽道,將產品做出核心優(yōu)勢。
圖來源:網絡
在今年天貓雙十一母嬰洗護的賽道激戰(zhàn)中,像艾惟諾、戴可思、啟初、Evereden、Mama&Kids等眾多新品牌紛紛崛起居前列,但也有一些傳統(tǒng)大品牌連連掉隊難守位,幼兒品牌也正在迎來一場大洗牌,品牌格局不斷更迭。
母嬰產品一直都是特殊的賽道,因為產品安全揪著千千萬萬個父母心,幼兒護膚產品的細分化不僅是大勢所趨,也是品牌越來越專業(yè)化的重要體現,對于品牌來說,要品牌還是要效果已經不再是選擇題,寶寶護膚產品更要做到品效合一。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