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奢華是好事嗎 童裝到底買不買
出童裝,幾乎是眼下不讓人吃驚的商業(yè)舉動,一則有錢人家的父母通常都不愛虧待孩子,童裝市場潛力無限,二則這些品牌的童裝往往像是其經(jīng)典款式的復刻縮小版,想來設計、推廣成本也不會很高。
《康熙來了》某一集中,主持人小S拿著嘉賓帶來的一件Zara童裝驚呼:"是耶!"令不少人驚詫莫名,心想究竟是臺灣人生活水平太低抑或內(nèi)地人在衣著方面投入過多。其實那不過是電視節(jié)目的導向問題(韓國總統(tǒng)外孫女穿Moncler引爭議也是同樣道理),真實的情況里哪個明星名流買不起幾件一流貨色?
所以經(jīng)濟能力事小,重要的是消費觀,買得起童裝是一回事,買不買又另當別論。出于保護下一代的考慮,尤其是在衣物質(zhì)量問題層出不窮的現(xiàn)在,選擇優(yōu)質(zhì)安全的童裝實在很有必要。此外,人在年幼時必須親身使用過好的東西,長大才有鑒別力,懂得正確對待優(yōu)秀事物的態(tài)度,也不至于被所謂時尚潮流牽著鼻子走。比如對待一件好的羊毛衫,正確的態(tài)度恐怕是穿著過后隨意(并非粗暴)地扔在沙發(fā)上,而不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脫下,畢恭畢敬地鎖在衣柜里--這樣收放自如的氣質(zhì)必然需要從小修煉過。
我相信童裝如Gucci、Burberry,在安全性、面料選擇、風格設計上都下過一番功夫,應該是信得過,如若經(jīng)濟條件允許,但買無妨。但另個層面上,父母選擇奢侈品牌童裝時是否帶有功利性,卻是一個值得被探討的問題。這些售價不菲的童裝,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為兒童本身而購買?無可否認,父母間對于子女的攀比并非天方夜譚,它存在于大江南北任意一個社區(qū),也存在于無分貴賤的任何一個階層。
如果說品牌特征過于明顯的童裝還可以被認為是與大人的穿著保持一致,以追求親子的效力,那么某些奢華材質(zhì)的使用就讓人覺得本末導致,比如在童裝線中注入大量的皮草元素。孩子們是否懂得(以及有必要)賞玩皮草,以及這樣的成長經(jīng)歷是否會導致孩子會成為《Gossip Girl》中所描述的那種物質(zhì)主義者,都亟待考量,可上流社會的父母們還是一如既往地購買這些昂貴的商品,有點像《金融時報》專欄作家西蒙o庫柏所說的,在消費社會,"獲得地位的主要途徑是購買你不需要的東西。"這樣解釋的話,童裝的確是非常強大的社交武器。
在人類的有生之年,是否有機會消滅攀比、妒忌與虛榮?我想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在下一代的衣著問題上,我想引用Thorstein Veblen在1899年的"炫耀消費"理論--"高雅文化人通過'求知'來尋求地位,而炫耀消費者通過'擁有'來尋求地位。"在確保童裝品質(zhì)過關(guān)以后,我們是否應該考慮將更多的金錢與心力投入到全方位的教育中,即使這教育仍有炫耀攀比與階級劃分的成分,也算是一大進步。
- 分享到:
- 更多>>